虹口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投资理财、热点新闻、生活百科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11-17 11:50:19
干涸的沙漠中能养鱼,你信吗?
一个甘肃汉子,投资数十亿元,愣是在没有水的沙漠养起了鱼。
他为啥非要在沙漠养鱼?
在洪水、沙尘暴中四次命悬一线,又是怎么回事?
这个敢吃螃蟹的甘肃汉子叫何延忠。
他的老家甘肃永登,地处库木塔沙漠边缘,经济很落后。
永登常年干旱,但神奇的是,这里却有一汪祁连山冰川水融化的药王泉。
药王泉泉水清澈、水质很好,但水温比较低,常年只有8度左右,一般的鱼儿根本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。
有一种名贵的鱼儿,却特别适合这样的生存环境。
它叫红鳟鱼,是朝鲜曾经送给周总理的“国礼”,虽然名贵但特别娇气,只能饲养在高寒地带。
这种鱼肉质鲜嫩、营养丰富,经济价值非常高。
1988年,一次机缘巧合下,何延忠在报纸上看到红鳟鱼的消息,他立刻动身去考察。
经过一番调研,药王泉的水质特别适合红鳟鱼,何延忠希望带着村里的乡亲一起办一个红鳟鱼养殖场。
永登的乡亲们过得并不富裕,一是拿不出买鱼苗的钱,二是大家根本不相信药王泉能养鱼。
何延忠承诺,只要大家愿意干,挖鱼塘、引泉水、买鱼苗……所有的费用他全包了。
其实,何延忠心里也没底,几百年来,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,从来就没有人动过养殖致富的心思。
忐忑不安中,何延忠和乡亲们用心养育着这群“宝贝”。
一年后,当第一批鱼儿丰收出塘,村里人的收入翻了上百倍。
不到30岁的何延忠靠着养鱼,资产超过上亿元,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豪。
然而,何延忠并没有满足现状,他的心中还有一个大梦想。
希望能靠着自己的能力,扩大养殖规模,形成一条冷水鱼养殖产业链,改善更多贫困百姓的生活。
何延忠顺着药王泉找到冷水源头,祁连冰川。
当他来到冰川脚下的阳关镇时,心中凉了半截。
这里漫天黄沙,寸草不生。
生活在这里的村民,都无法保障正常的用水,更别提养鱼了。
同行的人都劝他,算啦,别折腾了,沙漠里怎么能养鱼呢?
就咱们现在的养鱼规模,三辈子都不愁吃穿。
然而,何延忠认准的事,八匹马都拉不回来。
没有水,那就想办法搞到水,没有条件,那就创造条件!
就这样,沙漠养鱼的工程开始启动,这可是一项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巨大工程。
阳关镇背靠冰川,有水源,却没有办法在沙漠中蓄水,开挖河道是第一步。
沙漠的恶劣环境比何延忠想象中要严峻得多,他严重低估了挖河道的难度。
沙漠下掩藏着坚硬如铁的岩石,用人工根本挖不动,需要使用专业的爆破工具。
当一切准备就序,运输爆破材料的车辆却在沙漠中寸步难行。
唯一的办法,是在沙漠中修路。
一望无际的沙漠,只能靠人工一寸一寸地铺就路面,有时候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沙尘暴,刚刚铺好的路,瞬间就被沙尘掩埋。
为了和沙尘暴抢时间,何延忠带着工人彻夜赶工,运输车走到哪里,路就修到哪里。
这样艰苦的修建工程,整整持续了2年。
当占地1200亩的红鳟鱼基地在荒漠中拔地而起,看着80万尾鱼苗在池塘里欢快游动,何延忠和员工们相拥而泣。
好在苦尽甘来,等鱼儿长成,日子就会越来越好。
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,让何延忠蒙圈了。
沙漠里哪来的洪水?
原来,沙漠没有蓄水能力,夏天冰川融化后的水,就会越汇越大,一泻而下冲到下游。
鱼塘里马上要出塘的鱼,被洪水冲散而出,全部死掉了。
那年,阳关镇的村民们吃了整整一年的鱼,有的人家还专门买了冰箱,塞满了红鳟鱼。
村民们饱了口福,何延忠却亏损了几千万!
沙漠自然条件恶劣,何延忠虽然有心理准备,但还是沮丧了许久。
箭已经在弦上,没有回头路可言。
何延忠重新修整基地,准备再投新的鱼苗。
就在他重拾信心之际,漫天盖地的沙尘暴席卷而来,黑压压的沙尘墙有几十丈高。
不仅摧毁了何延忠刚刚重建的养殖基地,也彻底击垮了他沙漠养鱼的决心。
这一次,老何损失了将近上亿元!
钱没了,鱼没了,何延忠下一步该怎么办呢?
多年的心血、上亿的投资在自然灾害前顿时化为乌有,何延忠痛心疾首,却又无可奈何。
何延忠天天都去现场走走看看,像是在和他的这项事业告别。
这天,他突然宣布一个决定,惊掉众人的下巴。
重建养殖基地!
消息一出,大家都觉得何延忠疯了。
两次自然灾害的袭击,让大家对沙漠养鱼失去信心,甚至不再相信何延忠会成功。
当初信誓旦旦跟着他的老员工,一下子走了90%。
何延忠却在这两次灾害中更加坚定了决心:不仅要建养殖场,更要治理好洪水和沙尘。
有人问他,你不是建鱼塘吗,咋开始治沙了?
何延忠说: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,做啥产业都无从谈起”。
重头再来,何延忠更加拼命,四处收集防洪治涝和治理沙尘的资料,找到专家一起想办法。
终于,在四川考察都江堰时,那里的治水原理让他深受启发。
2004年,何延忠的“沙漠都江堰”工程在阳关镇正式启动。
沙漠条件太恶劣,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,和时间赛跑,是工程最大的难点。
要抢在洪水季前把河道挖好,何延忠一天只睡几个小时,后来索性就住在工地上,和工人们一起冲在第一线。
天灾总是和人作对。
抢工期间,沙尘暴时不时就会突袭,再加上洪水的到来,初见成效的工程一次一次被冲垮。
何延忠心疼极了,在每一次面对洪水和沙尘暴肆虐时,他都不顾一切地冲在抢修队伍最前头。
在滚滚风尘中,何延忠死死地拽住要被卷走材料不放手。
在巨大的洪流来临时,他在沙漠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走,想抢下即将被冲走的物品。
与风沙、洪水的搏斗中,何延忠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。
他却笑着说:“我的命硬,老天爷不收。”
在直面灾难的过程中,他也总结了许多应对经验。
用收割后农作物边角料加上黏土,铺在沙子上制作成沙障,就能减少沙尘向前推移。
广挖河道,减弱洪水的流量,不让它们汇聚在一起,就能控制住水流量。
何延忠和工人们用了3年时间,耗资近十亿元,终于建成了“沙漠都江堰”。
引流后的洪水,成功救活了上万亩树林,让几百年来未见过绿色的阳关镇,披上了淡淡的绿衣。
太不可思议了,本来只是建成自己的养鱼基地,何延忠却在治理沙漠化上发挥出自己的能量。
这次治理,化掉了他几十年来所有的积蓄,何延忠说:
“花的值!”
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何延忠冷水鱼养殖产业链终于走上正轨。
2007年,对于何延忠来说是黑色的。
进入汛期的阳关镇,不断迎来洪水的肆虐,沙漠都江堰工程一次次面对考验。
短短几个月,在经历了十几次洪水后,沙漠都江堰和何延忠的鱼塘全部葬身洪水,连一尾鱼儿都没有留下。
站在残破的河道旁,何延忠一口鲜血从口中喷出,昏迷了一天一夜。
多年后,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何延忠还是哽咽不已。
让他唯一欣慰的是,在沙漠都江堰的保护下,下游村庄竟毫发未损。
这让病床上的何延忠兴奋不已。
还未病愈的他,立刻委托家人抵押了他在永登县的所有资产,凑了2亿元,决定重建“沙漠都江堰”。
大起大落后,何延忠看开了许多,也更坚定自己的想法。
沙漠是他的家乡,为了家乡父老乡亲少受大自然的侵袭,成了何延忠奋斗向前的动力。
再次启动沙漠都江堰,所有的员工都支持他,愿意跟着何延忠坚守梦想。
这次,何延忠请来了水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。
在专家的指导下,何延忠和工人们挖了将近60公里的河道,还种植大量适合沙漠的植物。
又是三年,当沙漠都江堰重新站立在茫茫沙漠,当一尾尾红鳟鱼重新跃进鱼塘,何延忠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。
曾经黄沙漫天的阳关镇,如今也变成了沙漠中难得的绿洲。
何延忠建好了红鳟鱼塘,筹建了沙漠旅游风景区,还开发了葡萄园区。
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边品尝鱼的鲜美,一边欣赏独特的沙漠风景。
何延忠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,红鳟鱼开始赢利,仅2011年一年,利润就接近上亿元。
他的冷水鱼产业链初见端倪,成了沙漠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。
不知不觉中,何延忠竟与沙尘和洪水相搏了快20年。
这20年里,他硬是把“黄沙蔽日”的沙漠小镇,变成绿树成荫的美丽绿洲。
直到现在,他呕心沥血建造的上百条弯弯曲曲的沙障、十几条沟壑明显的河道,依然守护着阳关镇百姓的安全。
何延忠在治沙过程中,创建的一些新技术,还得到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认可,推广到世界各地。
今年60岁的何延忠,还在不知疲倦搞他的事业。
这事业中不只有养鱼,更多的还是治理沙漠的大事。
何延忠说:“一个人过上好日子不算,只有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,才算!治理沙漠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好事,自己有能力就自己做,一次做不了就接着再做。”
有人说,何延忠创造了一个“沙漠奇迹”。
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奇迹背后,需要承担常人无法想象的心酸和苦楚。
这么苦的事情,为啥还要做?
中国人的骨子里,迎难而上从来都不只是嘴上说说。
只要有想去的地方,只要有想事的事,就用尽全力去逆天改命。
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,去做就对了。